1、 预防性:预防法律风险是最有效的法律应用。
1) 合理性分析:从法律逻辑、行业逻辑进行分析,对合理性做出判断。
2) 可行性分析:对相关诉求的法理分析、证据分析、资源分析。
3) 风险性识别: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对已有风险的评估。
4) 环节性把控:对动态事务、周期性、系统性事务重要环节的预防性诊断。
2、 系统性:
1) 通过对诊断委托的背景分析,透析隐藏在背后的意图和逻辑,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2) 通过对客户提问背景的分析,了解客户真实意图和核心需求,进而提供有效答案。
3) 通过对客户诉求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服务于客户对目标的优化调整。
4) 通过对证据的有效性、关联性、完整性分析判断,为客户的整体决策提供参考。
5) 通过对全过程的了解,从过程中锁定重点环节,找到关键证据,防止客户遗漏。
6) 通过第三方询问,印证客户陈述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协助客户全面、深入、有效的对委托事务做出客观判断,为后续的决定提供正参考。
3、 专业性: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匹配是法律与行业融合的必然要求。
1) 联合普法网法律诊断专家委员会准入方式为平台邀请和专家推荐。
2) 根据诊断委托所涉领域,由法律诊断助理协助匹配专业领域法律专家或行业专家。
3) 如果客户对诊断结果不满意,可以免费更换诊断专家,不超过三次。
4) 充分的诊前工作确保诊断专家对诊断委托的充分了解和研究。
5) 联合普法网专题频道阶段性组织诊断专家开展专业领域或特点问题的法律研讨。
6) 后结算机制,决定了诊断专家诊断服务的专业性。
4、 保障性:
1) 法律服务团队担心告诉客户太多了,太透了,客户转身走了!客户担心我把钱给你,你的水平能力有限,不能提供有效的诊断服务。有平台提供第三方担保性支付,即可以保障诊断专家的利益诉求,为客户提供充分服务,又可以保障客户权益,对不满意的服务可以拒绝支付。
2) 通过律师的诊断过程和意见建议,充分了解律师的职业水平和法律观点,确保客户选择更加适合的法律服务团队提供诊后法律服务的具体执行。
3) 根据法律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法律服务产品或应对方案,并向所有诊断专家开放共享,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法律需求。
5、 合理性:
1)业务的合理性:法律诊断是把法律服务过程中的案情分析和法律建议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法律服务产品,与后置的法律服务执行形成有效衔接。无论是基于客户对法律诊断服务的单一需求,还是处于对法律服务执行团队的了解和选择,或者确保法律服务质量的要求,法律诊断至关重要。
2)收费的合理性:鉴于“法律诊断”是法律服务整个过程的分拆,因此,法律诊断收费也是法律服务整体费用的分拆,虽然法律团队提供法律诊断需要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但如果客户委托法律诊断团队提供整体的法律服务执行,则诊断费用是可以折抵为整体法律服务所需费用中,并不会因为法律诊断的收费而增加客户的法律服务支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