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联合普法网 现在时间:2024/11/23 17:19:46
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透视保险业上半年罚单:罚款金额超1.72亿元,条款费率问题频现,专家:系统性监管有待深入
发布时间:2022/7/12 阅读:460


 


2022年严监管态势持续深入保险业。

近日,企业预警通发布的数据显示,银保监全系统今年上半年共披露涉及保险相关事务罚单965张,涉及金额1.72亿元。从公司类型上看,财险公司受罚金数额居各类公司之首,人身险公司次之;从违规事由看,资料造假是行业顽疾,产品条款、费率问题也成险企屡屡触碰的红线。此外,监管部门对责任主体的定位更加明确,个人追责已成为保险业显著趋势。今年上半年,有33张罚单直接指向个人,其中13名从业人员遭遇“终身禁止从业”。

有专家指出,当前保险行业综合化经营的深度广度都在加大,而一系列违规也折射出,险企在提高产品和服务专业性的同时,战略发展的专业性未能同步提高。在享受粗放式增长带来短期收益的同时,却以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而改善相应乱象,应从系统上加以控制,同时引导保险公司树立正确的保险业务观。

财险占处罚大头,个人中介监管力度加大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去年同期,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开出罚单981张,涉及金额为1.34亿元。相比之下,今年罚单数量略有下降,但处罚金额却同比增长28.36%。

从罚金数额看,财险公司依旧居各类保险公司之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险共领机构罚单269张、318位涉事相关人员遭遇追责,共涉及罚单金额6594.41万元,占比超全行业五成。其中,针对机构罚款5431.21万元,针对个人罚款1093.7万元。

从处罚力度上看,财险业共收50万元以上机构罚单16张,机构罚单金额平均数额为20.28万元/张;共收10万元以上个人罚单19张,个人罚金平均数额为3.58万元/张;同时,另有2家机构被要求停止接受新业务,2名从业人员遭遇禁入处理,1名负责人遭遇撤销任职资格。

除财险公司外,人身险公司、中介机构、相互保险机构、农业保险公司及康养类保险公司上半年分别被罚4753.02万元、1201.03万元、645万元、104万元及86.4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对财经网金融指出,财险类罚单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据可循。

“从需求侧看,财险类产品相比人身险种类产品利润空间要大、激励手段要多;同等风险程度下,这类产品违规的期望收益要高很多,从业者的激励约束管理未能跟上是罚单居高不下的内在原因;从供给侧看,监管部门近年来对财险类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客观上也让险企的不规范服务和从业者充分暴露。查处力度大、违规案例多,本身即是一种鞭策,说明该领域的监管力度没有放松,这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有利的。”陈佳分析。

对此,友泰商服CEO赵大玮也持相似的观点。他对财经网金融表示,财险市场竞争相对透明,费用就很重要,在监管之下有着强烈的套取费用以促进保费的欲望。而需要明确的是,监管力度的加大对行业健康发展一定是有利的,因而财险公司也要思考自身考核机制能否再优化,比如向“重利润、轻规模”理念发展。

事实上,我国财险业发展空间巨大,美国保险业中财险规模是寿险的三倍,而我国正好相反,主要还是因为财险业的服务能力未能渗透到整个商业社会。

“财险业从保费来看算不上行业大头,”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周玉华对财经网金融分析,但由于财险每笔业务几乎都涉及理赔,所以受到监管处罚的概率也相应较高;相比之下,寿险由于理财型产品居多,到期按投资收益率支付即可,处罚的几率相对会低一些。

而据财经网金融梳理,尽管罚单总金额低于财险公司,但从处罚力度看,今年上半年数额超百万的大额罚单多集中于人身险。

数据显示,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共收到234张机构罚单及374张从业人员罚单,金额总计4753.02万元。其中,共收50万元以上机构罚单15张,机构罚单金额平均数额为16.53万元/张;共收10万元以上个人罚单7张,个人罚金平均数额为2.36万元/张。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监管部门对责任主体的定位更加明确,个人追责成为显著趋势。今年上半年,有33张罚单直接指向个人。其中,13名从业人员遭遇“终身禁止从业”。

此外,对保险代理人“以从事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的违规行为加大了整治力度,有10人因利用虚挂业务牟取不正当利益被罚款。与之相应的,保险中介公司违规行为也逐渐步入监管的视野。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对保险中介公司开出96张罚单,事由大多是因其充当了保险公司套利的工具。

“对个人及中介加大监管力度是响应民生需求的大势所趋。”陈佳对财经网金融表示,保险业灰色收入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地区已严重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规范化运营,甚至出现商业贿赂,形成了一些滋生腐败的温床,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

“这方面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在总方针的指引下,行业监管方略要更加注重科技参与的力度,从大数据应用扩展的角度可持续的对行业规范运营进行强力监管;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业者职业操守教育,让不敢腐、不想腐成为所有从业者的习惯。”陈佳说。

违规事由“花样”多,条款、费率问题抬头

财经网梳理发现,上半年险企的违规事由也“花样百出”。

财险方面,在上半年的269张机构罚单中,共有122张违规事项与“提供虚假资料”相关,另有97张与“未依法履行职责”相关,38张与“违规经营”相关。具体事由包括:虚列薪酬及费用套取资金、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及保险费率、予以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利益,以及超时赔付等。

综合而言,资料造假依旧是行业顽疾。同时,产品条款、费率问题也成为险企屡屡触碰的红线。

“大部分不规范使用条款和费率问题主要指向,为招揽保险收入而变相降低费率,或是把一些银保监会明令不予承保的风险也纳入保险条款,而不规范使用条款,实际上加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风险。”周玉华告诉财经网金融。

周玉华分析,保险公司都是负债经营,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投保人保费累积起来的收入池,赔付款也从这个池子里出。此时,有些从业者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招揽保费,最后导致赔付的金额比收到的保费还要多。如果池子里的水都用于理赔而没有积存,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必然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保险公司无力提供保险产品服务,或将走向“破产”。

除险企本身外,消费者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而事实上,在保费条规的规范性和费率方面,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陈佳指出,一来消费者缺乏专业技能,很少有消费者具备精算师资格;二来即使消费者有精算能力,也很难实现对保险产品设计的全程把握,更没办法接触到保险产品设计底层所依赖的海量数据源。因此,对险企的费率和条款的主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专业性监管也并非易事。陈佳告诉财经网金融,一些新兴险种的费率确定严重依赖经验数据。在时限较短的条件下,要想精准施策殊为不易,对监管部门、对险企自身都是如此,因此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互信机制。

周玉华也指出,要改变这一乱象,应从系统上加以控制。例如,当下车险条款就遵循“见费出单”原则,并且进入全国统一的中保信车险系统,所以车险更改条款和费率的机会通常较少。

人身险方面,内控不合规问题显著。财经网金融主要到,上半年共有21家公司因内控管理不到位而遭遇行政处罚,5位机构负责人因监督不力遭遇追责。具体违规事项包括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保费、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不规范、团险业务数据记录不真实、银保业务信息记录不真实、新领许可证后未按规定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换领营业执照、个人代理人执业证注销不及时……

一系列违规背后折射出两方面难题。陈佳对财经网金融表示,首先是微观层面,简言之,因险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人员众、业务集中度过高而导致的过度竞争,让一些有侥幸心理的从业者,放弃了稳扎稳打提升技能的正道,转而试图通过绕过监管规则“打擦边球”实现套利,这既不合规也不合理,最终也不成功,应该引以为戒。

其次是宏观层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几十年来,保险业作为银证保三大金融领域中开放最早、市场化竞争最充分的行业,其市场格局、企业架构、竞争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均进入到白热化竞争阶段。

当前中外资险企不断深耕,保险行业综合化经营的深度广度都在加大,跨行业跨境业务也越来越专业。然而,在产品和服务专业性提高的同时,保险业战略发展的专业性却未能同步提高,企业产品服务的差异性选择相对不足,区域选址也容易扎堆,旧式的靠“拉人头”抢占市场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依有广泛市场。

“在享受粗放式增长带来短期收益的同时,却以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因此,当下出现大量业务和人员操作性违规并不意外。”陈佳说。

但“意料之中”也应迎接改变。周玉华指出,要保证保险机构持续稳定经营,实现“大而全”的统一,应从根本上应引导保险公司树立正确的保险业务观,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声明:本网旨在普法,以行政处罚、媒体报道、司法判决等公开信息,以及本网“询法留言”中部分案例、社会供稿(核实后)为普法依据以案释法,宣传法制精神,普及法律常识。对内容中当事方不持任何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邮箱:fzyshlhpf@163.com
  服务:法律咨询可【询法留言】
关于我们 招聘公告 法律服务 顾问委员会 版权声明 询法留言 联系我们
联合普法官方公众号
业务指导:全国普法公益事业促进中心 主办:优法(北京)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Copy Right © 2022-2024 联合普法网 京ICP备1404991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