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众质疑,依旧我行我素的坚持“不予公开”,最终只会成为又一起加速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事件。
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刘颂寒
“我家那么多钱都是韭菜供的,我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我们都吃帝王蟹波龙,肥猪只配吃泔水过年。”今年3月,随着一名为“北极鲶鱼”的网友多次发文炫富后,深圳多部门宣布介入调查。网友对深圳多部门的迅速出击表示认同,纷纷称赞这就是“深圳速度”。
但是,历时五个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终于对“北极鲶鱼”炫富事件进行了答复,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回复道,“经研究,您申请的公开信息不属于我局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所称的政府信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项的规定,我局决定不予公开。”在公众等待五个月之后,却得到了“不予公开”的答复,显然这让人难以接受。诚然,对涉事人员的调查,的确不属于政府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可以是一种选择。但是,一句“不予公开”堵不住悠悠众口,也容易让人浮想翩翩。
“北极鲶鱼”事件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正是因为公众对朴素正义的追求,事情经过究竟如何,涉事人员究竟有没有违法乱纪,公开调查结果既能回应公众关切,也能展现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面对公众质疑,依旧我行我素的坚持“不予公开”,最终只会成为又一起加速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事件。
公众为何会对这起五个月前曝出来的事情格外关注,不仅是因为“北极鲶鱼”的炫富言论让人难以接受,更是因为既得利益者攫取了时代的红利,却没有丝毫的愧疚,甚至嘲笑他人是韭菜。公职人员的“后院失火”,相关部门更应该及时介入调查清楚。倘若这些言论为真,不失为铁腕惩治腐败的又一案例。倘若这些言论为假,就能还当事人一个清白。但“不予公开”这样不清不楚的答案,只会让疑云密布。
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是很多人对信息高速化的网络调侃。
但对于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公众也绝不会轻易放弃追问。热搜话题有很多,但时隔五个月,依旧能再度上热搜,可见“北极鲶鱼”事件对公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相关部门若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继续“不予公开”,只会让自己和民意背离。我们未必需要完全精准的调查结果,但违法必惩、违规必罚的态度,也希望从相关部门身上看见。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越早公开,才能获得主动权,透明、公开的调查,才能阻止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若对调查结果支支吾吾,还认为自己“不予公开”的回复能站稳脚跟,那恐怕相关部门要好好去补一堂舆论应对课。